当前位置:首页 > 手机资讯 > 正文

重温经典战役

​​ 在凝聚着无数血泪与荣耀的抗战岁月,众多战役如同一座座不朽的丰碑,矗立在历史的长河之中。【重温名战役】栏目,回顾抗战史上的著名战役,带领公众重回烽火战场,铭记那段不容忘却的历史,唤起心底炽热的爱国情怀。

 

1938年3月16日,山西神头岭,寂静无声。八路军129师的将士们隐蔽在山岭两侧,手握钢枪,目光如炬。远处,邯长大道上尘土飞扬,日军援军的车轮声由远及近。

神头岭伏击战经过要图。资料图片

 

决策:以“围点打援”打击日军嚣张气焰

 

1938年初,抗日战争进入白热化阶段。日军气焰嚣张,大举侵入晋东南地区,妄图迅速占领华北,切断中国军队命脉。彼时的晋东南,山峦起伏,沟壑纵横,既是天然的战场,也是敌我双方争夺的焦点。

 

八路军129师师长刘伯承、政委邓小平、副师长徐向前坐镇指挥,他们将目光落到邯长大道。这条从河北邯郸通往山西潞城的大道,是日军在华北的交通命脉,沿线布满了日军据点,驻军虽多,却彼此孤立。刘伯承敏锐地察觉到,日军兵力分散且依赖这条补给线,正是大好的歼敌之机。

 

“围点打援”的作战方案应运而生:以一部兵力围攻日军的一个据点,迫使其他据点的敌人前来救援,然后在援军行进的途中设伏歼灭。刘伯承与邓小平、徐向前反复推敲敌情,决定以黎城为“点”,佯攻诱敌,再在神头岭一带设伏,打击从潞城赶来的援军。这一计划不仅充分利用了地形优势,还抓住了日军指挥体系的弱点——各据点之间缺乏有效协同,一旦一处受袭,其他部队必然出兵救援。

 

决策既定,整个第129师迅速行动起来。指挥部的灯光彻夜未熄,作战方案被细化到每一个细节。战士们摩拳擦掌,准备给侵略者以迎头痛击。这场伏击战,既是对日军嚣张气焰的有力回击,也是八路军在抗战初期树立威信的关键一战。

 

战斗:神头岭上口袋阵包了日军饺子

 

作战方案的执行重担,落在了129师386旅旅长陈赓的肩上。接到任务后,他第一时间带队赶往神头岭实地勘察。然而,当他站在山梁上俯瞰地形时,却皱起了眉头——眼前的景象与地图标注大相径庭。

我军进入神头岭伏击阵地

 

地图上,神头岭一带是一条深沟,公路从沟底穿过,两侧山势陡峭,是理想的伏击地点。可实际情况却是,公路并非位于沟底,而是横亘在山岭之上。山梁宽仅一二百米,两侧地势仅略高,几乎没有天然遮蔽物,只有一些军留下的旧工事。这意味着部队难以隐蔽,伏击的突然性将大打折扣。他迅速召集部下分析地形,脑海中已然浮现出新的作战思路。虽然地形不够理想,但日军的汽车和骑兵在狭窄的山梁上同样难以展开,只要隐蔽得当、出击果断,仍能打赢这场硬仗。于是,他果断决定:就地设伏,利用旧工事伪装部队,将不利条件转化为有利因素。

 

他命令第771团和第772团主力埋伏在公路北侧,补充团则隐蔽在对面的鞋底村一带,形成一个“前轻后重、三面夹击”的“口袋阵”。为确保日军援军无法逃脱,他还派出一个连炸毁浊漳河上的大桥,切断了神头岭与黎城之间的联系。

 

3月16日凌晨,战斗的序幕拉开。第769团一部潜入黎城,佯攻日军据点。黎城守敌猝不及防,急忙向潞城和涉县求援。上午8时30分,潞城日军1500余人乘汽车和马队匆匆赶来救援。9时30分,敌援军主力全部进入神头岭的伏击圈。

 

枪声骤响,杀声震天。埋伏在山梁两侧的八路军将士如猛虎下山,从三面向敌军发起猛攻。日军在狭窄的公路上乱作一团,汽车被地形卡住动弹不得,骑兵毫无回旋余地。八路军战士们毫不畏惧,冲入敌阵,经过两个小时的激战,日军援军几近全军覆没,仅有百余人仓皇逃回潞城。

 

影响:经典战例载入军事教科书

 

这场战斗,八路军以微小的代价换取了巨大的胜利,歼敌1500余人,自己仅伤亡240余人。缴获的大量军用物资,不仅补充了部队的装备,也极大地鼓舞了抗日军民的士气。

 

首先,地形利用出神入化。陈赓在发现地形与预期不符后,没有拘泥于原计划,而是因地制宜,将旧工事变成天然屏障,成功隐蔽了大批部队。其次,科学严谨。“前轻后重、三面夹击”的阵型,既保证了伏击的突然性,又最大限度地发挥了火力优势。再次,伪装隐蔽滴水不漏。从草木的摆放到部队的纪律,每一个细节都经过精心设计,让日军毫无察觉地踏入陷阱。最后,战术运用灵活多变。先放过敌先头部队,待主力进入包围圈后再全面出击,这一策略彻底打乱了日军的节奏。

 

此次战役后,一名从战地侥幸逃脱的日本《东奥日报》随军记者,写了一篇名为《脱险记》的通讯,称神头岭之战是八路军的“典型游击战术”。

 

神头岭伏击战展现了八路军指挥艺术的高超水平,为现代军事理论提供了宝贵的实践案例。至今,军事院校的学生们仍在课堂上分析这场战斗的每一个细节。从地形选择到战术实施,从指挥决策到士兵执行,神头岭伏击战无疑是一部生动的教科书。它告诉我们,战争不仅是力量的较量,更是智慧的博弈。

 

番外:英雄辈出的第129师386旅

 

神头岭伏击战的胜利,为129师注入了强大的信心,也为他们在后续的抗战中立下赫赫战功奠定了基础。这场战役中,129师的386旅发挥了关键作用。

 

129师1937年8月25日由红四方面军残部和陕北地方武装改编成,下辖385旅、386旅、教导团,初期师长为刘伯承、副师长徐向前、政训处主任张浩(1938年换邓小平)、副主任宋任穷、参谋长倪志亮、参谋处长李达。1940年,129师和120师参与百团大战对抗日军。1945年,以八路军前方总部和129师为基础,组建晋冀鲁豫军区,后发展成第二野战军和华北军区一部。

 

其中,129师386旅旅长陈赓是中国工农红军及中国人民主要领导人之一,军事家、开国大将。1938年,陈赓率386旅协同其他部队前后共歼灭日军四千余人。日军因此十分憎恨陈赓部队,并在坦克上写上了“专打386旅”标识。1951年,担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参与指挥朝鲜战争。回国后担任人民副总参谋长、国防部副部长等职位。

 

129师386旅副旅长许世友是中国人民高级将领、开国上将。1938年春,被任命为八路军129师386旅副旅长,随朱德出师太行山。同年12月,随刘伯承、邓小平进军冀南,参与指挥香城固伏击战伏击日军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历任山东军区司令员、中国人民副总参谋长、司令员、司令员、国防部副部长,中共中央军委常委等职。

 

129师386旅政训处主任王新亭是中国人民开国上将。1938年4月,王新亭率771团二营和部分干部到太行南部地区开展群众工作和扩军工作。1938年晋察冀秋季战役打响后,386旅率部乘胜追击逃敌,进入平汉路以东,协同其他部队转战冀鲁豫平原。

 

129师386旅772团副团长王近山是中国人民中将,也是作家都梁所著长篇小说《亮剑》中李云龙的原型之一。1940年5月,任八路军129师新8旅副旅长、冀南军区第三分区副司令员,参与百团大战。1942年5月,任386旅旅长。1943年3月至1944年10月,任太岳军区第二军分区司令员、太岳纵队副司令员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任川东军区副司令员,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。


 


 

有话要说...